進出口貿易逐步回暖
發布時間:2023/8/25 15:46:16點擊量:次
有人考慮挖掘自國家提出內循環外循環以來,出口方面業績不斷增長的公司。
想法是對的,但我認為趨勢投資的邏輯不完全。
首先,疫情打擊供應鏈,恢復生產,進而增加生產成本是當年的,至少是三季報。 這個成本可以按節后工人工資的漲幅來估計。
另外,大放水引起的通貨膨脹壓力被抑制在流動性不足,經濟復蘇,廣泛的信用到來,資產價格被重新評價,原材料物價上漲。 實際上大宗在6月份上漲,我想會持續一年的傳導。
所以上游成本的增加非??陀^,如何轉嫁壓力? 上游漲價是提高自身毛利率的契機嗎? 課程斷邊也沒用。 這個時候定價權是公司業績的基本。 這就是其中之一。
其二,匯率吃了大部分凈利潤的增加。
進出口相關的公司必須進行鎖定操作。 也就是說和中央銀行簽訂貨幣合同。
但是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是長期的,中央銀行預計今年6以內的壓力都會釋放。
人民幣浩蕩突破關口,中央母親終于采取了把準備金降到0的措施。 很明顯,中央銀行對長期匯率目標更高,堵車并不疏遠,需要適當的減壓。 我認為之后采取的措施也不猛烈,保障緩慢上升,不損害進出口貿易的增速趨勢就好。
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年進出口紅利會以匯率吃大半,除了擁有強定價權的公司以外,其他公司維持凈利潤高于去年。 圖的收益很漂亮,今年很少能表現為凈利潤。
以上兩點,今年沒有期待外循環恢復的評價值反彈。
比如航空和玩具,缺乏典型的定價權,外匯占有率高,人員召回成本高,十一的業績激增,即使下半年平穩,也很難真正賺錢,估值全面反彈等到明年。
當然,如果真正有定價權的公司回到價值投資中,你會做什么趨勢?
我認為人民幣有兩個階段。 一個是自主上升階段,另一個是22年后的美元暴跌被動上升階段。 進出口依存度高的公司會抽出時間在中央母親給大家的寬限期內完成競爭力的升級,這次洗牌后這些行業會成為海外的收益巨頭。